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,加快研究出臺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,深化農場企業化、墾區集團化、股權多元化改革。積極培育規模化農業經營主體,把農墾建成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現代農業的示范帶動力量。
“這是20多年來我國再次從國家政策層面對農墾發展進行部署,是在市場化背景下推動農墾發展的新信號。”農業部農墾局局長王守聰表示,農墾改革關系國家糧食安全、農業“走出去”,改革旨在破解農墾經營體制不活、辦社會職能沉重等問題,使其“輕裝上陣”,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力軍,提升國家對農業戰略產業的掌控力。
農墾是我國從1954年開始大規模開荒建場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特殊組織,目前已發展成為國家糧棉油糖膠乳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,光明、三元、北大荒等品牌是農墾發展現代農業的代表。目前農墾耕地面積近1億畝,約占全國的4.5%,擁有1779個國有農場、1412萬人口和323萬職工。
2014年,農墾實現生產總值6500億元,國內國際“走出去”步伐加快,輻射帶動農村集體土地面積約1.4億畝,廣東農墾在東南亞等國構建天然橡膠產業布局,安徽、湖北農墾積極擴大非洲農業投資規模。
專家們指出,當前,農墾系統積攢多年的問題迫切需要解決。包括政企不分,國有資本一資獨大,缺乏激勵機制,辦社會職能負擔沉重,土地資源流失等。
“破解的辦法就是實施農場企業化、墾區集團化、股權多元化改革。”王守聰說,要通過市場化的路子提高效率。
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指出,農墾改革的總目標應該是把國有資源或者資產,包括土地、資本和人力等三方面搞活,更好地發揮效益。改革應分兩個層次進行,在上層要組建農業投資集團公司,進行資源配置,對下級企業參股控股;在下層要建立混合所有制的農墾企業,實行政資分開、政企分開。除了吸收民間資本外,應鼓勵職工持股、對高管實施股權激勵。
近年來,上海、安徽、江蘇、重慶等省份農墾集團化改革成效顯著。重點是實施聯合聯盟聯營戰略,加快資源聚集整合,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,打造全產業鏈。據江蘇省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寶成介紹,江蘇農墾整合18個農場成立了農業公司,多元股權的混合所有制占集團企業的22%,公司治理水平不斷提升,2014年實現利潤總額27億元。
一號文件明確,明晰農墾國有資產權屬關系,建立符合農墾特點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。進一步推進農墾辦社會職能改革。
專家們指出,現在農墾系統依然存在資產權屬不清晰等狀況,必須明晰資產權屬關系,建立有效監管體制,才能保障其他改革有序進行。而“推進農墾辦社會職能改革”,可謂切中“頑疾”。
多年來,農墾在從事生產經營的同時,承擔著醫療、教育、治安、環保等眾多社會職能,給發展帶來巨大的人力、物力、財力負擔。2013年,農墾系統在辦社會職能方面自付超過100億元。下一步,我國將加快農墾辦社會職能改革,為發展增添活力。